近来一段时间,关于“煲箱”的各种说法在电脑音频爱好者中流传很广,争论也很多。究竟多媒体音箱要不要“煲”,“煲”了之后好不好,众说纷纭。
“煲箱”是80年代从香港Hi-Fi发烧界传来的名词,它的原理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音箱喇叭单元刚被生产出来时,它的弹性元件的性能还不稳定,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震动后才能达到一个弹性稳定状态。这些弹性元件包括振膜、折环、定心片等等。而“煲箱”就是这个加速老化过程的代名词。
就道理来看,“煲箱”其实是不需要的,正常听音过程是最好的老化过程,“煲箱”只是通过集中老化加速了这一过程,节省了用户的时间,但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可能发生的可靠性下降。
实际上,对于“煲箱”的实际效果,即便在Hi-Fi发烧友中,至今也仍然在争论不休。尽管从理论上说,所有人都承认对弹性元件的加速老化过程对于提升扬声器单元的音质肯定会有好处。但这种提升是否能够明显到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则没有一致的观点。
这是因为选择不同的弹性元件,对于老化过程的需求并不相同,有些扬声器上的弹性元件在经过老化后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有些扬声器在“煲”前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弹性元件本身物理特性不同导致的。
而且,从设计角度来看,扬声器单元作为一种机电类元件,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制造公差,对于大多数扬声器来说,虽然从个体上看,经过“煲”的过程后,性能会有所提升,但从一个批量的产品看,这点变化还未必有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参数误差来的大,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煲箱”的因素是不能考虑在内的。
如果说,在Hi-Fi产品中,“煲箱”还不能被完全否定的话,那么对于多媒体音箱,轻骑兵认为,谈“煲箱”是不合适的。
从设计师的角度说,多媒体音箱使用的单元与Hi-Fi音箱的单元相比,其参数误差要远远大得多,在设计时根本无法去考虑“煲箱”导致的性能变化,如果某个产品在设计时就考虑到需要“煲”的问题,那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托辞。
而从用户的角度看,多媒体音箱的主要用户只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而非音响发烧友,我们使用音箱的目的是获得音乐的享受而非成为它的奴隶。如果一个多媒体音箱需要用户进行漫长而小心的“煲机”才能出好声的话,那就算它的声音当真很好,也不能视为是一款优秀的产品。Hi-Fi发烧友可能会像侍候传家宝一般地精心调整音响设备,但没有理由要求普通的电脑用户也这么做。
所以,在轻骑兵看来,就算对于Hi-Fi音箱,“煲箱”或许还有值得承认的意义的话,对于多媒体音箱,“煲箱”就没有什么可说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在设计V23SE时,轻骑兵精心选择了成熟可靠的单元,使得无需“煲箱”的过程,V23SE就能有不错的声音表现。当然,在个体上,每套V23SE经过“煲箱”后,或许也会有所变化,但即便不做这个过程,V23SE的声音已经可以令每个人满意。正如前述的理念——即便“煲”后真的能出好声,但只有不需“煲”就能出好声的音箱,才是好的多媒体音箱。
无需煲箱!轻骑兵V23SE,开机即好声!(新闻稿 中北高科提供 200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