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CD-ROM出现并发展了几年后,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仅仅限于从光盘读取数据,于是又开始考虑如何将数据方便地写在光盘中,以便长久保存。就这样,CD-RW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发展起来。从开始的倍速,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如今市场上主流的CD刻录速度已经达到了52X的标称。下面,笔者就给大家推荐几款市场上流行的52X CD-RW产品。
索尼52X CD-RW
索尼作为业界的前辈,较早就推出了CD刻录机,其性能质量就不用多说了,一个字“好”,两个字“稳定”。目前市场上存在几款48X CD-RW,如CRX195A1、CRX210A1等,但因为主流产品毕竟为52X CD-RW,所以其型号为CRX220A1的52X CD-RW的销量一直不错。它配备了先进的缓存欠载保护技术,再配合CAV刻录方式,可以进行高速轻松刻录。支持52倍速CD-R,最快24倍速CD-RW刻录以及最快48倍速读取CD-ROM及CD-R,并附有丰富的软件。其目前的市场价为340元,比同类产品的价格高出许多,这也是索尼的一贯作风咯。三个月包换、九个月保修的质保期似乎有些少了。
宏基52X CD-RW CW5224
现在市场上宏基的光储产品,似乎有些难寻,但很多信赖宏基的老用户还是非常想见到其产品。宏基的52X CD-RW有一款型号为CW5224的产品,采用缓存欠载保护(Buffer Underrun)技术,带最佳功率控制(OPC)的自动写入调整策略,以满足各种条件下的刻录工作;具有自动媒体质量检查和刻录速度限制功能,确保成功写入区段。写入CD-R最大52X,覆写CD-RW最大24X,读取CD-ROM最大52X。其目前的售价为305元,可以说相当便宜了。海龙317#有售,电话:010-82663723。
明基5224W
明基的光储产品销量一直较好,口碑也非常不错。其52X CD刻录机采用独创的无缝连接技术,2M缓存,解决缓存区欠载问题;52倍速读取,52倍速刻写,24倍速复写;与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盘片格式兼容。这款产品在市场上是非常走俏的,并且最近几天又在搞活动,优惠价299元。对于明基的产品而言,这个价格非常具有竞争优势。质保为三个月包换、九个月保修。鼎好一层S1843室有售,电话:010-82699443。
LG 8520B
韩系的三星没有在刻录机方面下太多功夫,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三星的CD-RW,LG的52X CD-RW型号为8520B,却较受欢迎。8520B沿袭了LG刻录机产品一贯简洁的特色,内建2M缓存,采用缓存欠载保护技术;最大CD刻录速度52X,最大CD读取速度52X,最大CD复写速度24X。LG的这款8520B目前的市场价格也为299元。质保为一年包换。
台电52X CD-RW
台电的光储产品,因其价格较低,一年包换的优质服务,似乎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首选产品。其52X CD-RW秉承台电美观大方的设计,乳白色面板,一体式防尘托架结构;52倍速读取,52倍速刻写,24倍速复写;CD平均寻道时间稍长,为90ns。目前其52X CD刻录机的售价为299元。
摩西52X CD-RW
如果说台电的价格较低的话,那么摩西的52X CD-RW的价格就是超低了,仅为288元。内置的Firmware收集了市面上基准碟片的信息,降低了CPU的占用率。在读盘的时候有Firmware接管主轴马达,由资料的对比确定其转速,从而起到智能识盘和调节速度的功能。随机平均读取时间为80ms,缓存区容量为128KB。52倍速读取,52倍速刻写,24倍速复写。质保为一年包换。
华硕CRW-5224A
华硕CRW-5223A
以做主板闻名的华硕、微星和技嘉,如今也有自己的光储产品,并且在市场上卖得还不错。目前华硕有两款52X CD-RW产品。这款华硕CRW-5224A采用FlextraLink废片终结烧录技术,以及FlextraSpeed 智能型烧录速度调整技术,确保刻录时的稳定性。CD平均寻道时间较长,为100ms;缓存区容量为2MB。华硕CRW-5224A的售价为310元。华硕另一款CRW-5223A,售价为360元。华硕提供三月包换,一年保修的售后服务。
技嘉52X CD-RW
这款技嘉的52X CD-RW,型号为GO-R5232A,52倍速读取,52倍速刻写,32倍速复写;内建2MB缓冲内存,平均搜寻时间80ms;采取人工智慧型刻录,可以侦测碟片品质,并进行自动调整刻录模式,增加了刻录的稳定性。技嘉GO-R5232A的售价为320元。提供一年售后服务。
以上所列8个品牌的CD-RW产品,均为目前中关村市场上较为常见且销量一直不错的产品。当然,还有大白鲨、志美、美达、昂达、爱国者、飞利浦、奥美嘉等品牌,其性能参数和价格都相差不大,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在同等性能和价位的产品中,具有良好品牌效应的产品,会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希望朋友们能够选购到性能可靠的CD-RW产品。(第三媒体市场信息 200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