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中国笔记本市场总体销量将从去年的195万台增长到264万台,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品牌之间价格战火的不断升级,国产品牌的价格优势也正渐渐失去,迫于压力不少二线厂商如大亚东海等纷纷退出了市场。可以说,2005年的笔记本市场已经从以前的竞争纷乱的“春秋时代”进入了少数强者争霸的“战国”时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市场上最“火”的三大系的品牌——美系、韩系和日系——是怎样做的。在这个诸侯蜂起、竞逐天下的战国时代,谁能够笑到最后呢?
美系:放下“贵族身段”
美系厂商今年继续着保持稳步上升的发展势头,新机推出的频率明显加快了,而且仍然是IBM、惠普和戴尔三巨头牢牢控制着市场的大部分占有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IBM的被收购和惠普、戴尔的价格战。
除了归入联想旗下的IBM正在过渡期,市场动作变化不大,走向尚不十分明朗之外,今年欧美厂商的笔记本纷纷告别昔日的“贵族身段”,针对低端市场开始发力,万元机型甚至是万元以下的机型都出现了大量美系厂商的身影,每个价格档都会有自己相对应的机型来打拼市场。不过Sonoma平台的推出,让美系厂商转移了部分精力,开始了他们在高端市场上的争夺,然而占据低端市场仍然是他们必须要做的。
价格战的热潮中,惠普的表现尤其让人瞠目结舌,本来与IBM几乎相当的高端品牌形象,已经被5999元本本的上市彻底改变。戴尔最善于通过直销的方式卖低价产品,尤其是将Inspiron 510m-n迅驰机型降到8000元以下,这是其他国外厂商目前都无法做到的。总体上看,欧美系列的笔记本电脑仍然保持着不重视外观设计,但做工质量绝不含糊的风格,美系在价格杠杆的牵动下,仍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韩系:三星独撑大局
和美系、日系均有多家巨头介入笔记本电脑市场不同,韩系笔记本几乎完全由三星一家独撑大局。目前,三星已经超越韩系的界限,演化成为高端的国际化品牌。多年来,三星通过应用领先的散热技术、走线设计与材料工艺等,凭借突出的时尚、轻薄优势独树一帜,其高端定位获得市场极大认同。而在这背后,三星笔记本电脑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强大实力以及整个三星电子在光驱、液晶显示屏、硬盘、内存等方面拥有的技术和制造优势都为其走高端创新之路创造了先天优势。从这点来说,国内外许多厂商是很难望其项背的。
和IBM、索尼这些高端厂商一样,三星没有忘记自己的“贵族身份”,从不跟风降价。今年年初,借着Intel发布新一代移动计算平台,三星又将自己的产品在第一时间全线升级到Sonoma。随后在其渠道商大会上的集体誓师,又将三星的产品销售带向了另一个高潮。此外,三星的校园巡展、金牌销售店开业等等也进行得有声有色。
着眼于未来战略,近期的三星陆续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不断加强生产规模和渠道体系。今年年初,三星将其在韩国水原的笔记本生产线全部转移到苏州生产线。三星的苏州工厂的产能将达到100万台,比2004年中国笔记本市场总销量的一半还多!种种迹象标明,2005年将是三星发力的一年。和三星其他领域的产品比较,三星笔记本电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按照三星的一贯争做第一的作风,可以想见三星将在笔记本领域格外用力。
日系:保守还是稳健?
从整体品牌影响力来说,日系的索尼、东芝、富士通和NEC,包括松下,都是国际性大企业,业务范围涉及多个领域。它们的产品都以精细的制作工艺和高品质的产品,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广泛欢迎,不断致力于将消费品特性融入笔记本电脑产品设计观念是它们共同的特色。但是在中国,除了索尼和东芝以外,其他几家战绩却大都平平。日系企业感觉在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上都比欧美企业保守。即使在价格战方面也是如此,在严峻的市场竞争面前,日系厂商的降价除了东芝之外,并不显著。东芝推出L10仅售6999元,成为了日系中的异类,可以说东芝的做法和惠普类似,是在以品牌的代价换取销量增长。
日系笔记本电脑的老大自然非索尼莫属。2005年6月10日,索尼宣布推出VAIO S和FS 两大经典系列的6款全新笔记本电脑,明显体现出索尼 VAIO在2005年向家用和商用两大领域进一步拓展的策略。虽然索尼在“欲决胜世界,先逐鹿中国”的潮流中似乎慢了半拍,然而索尼一旦明确中国化的目标,动作却相当快。2003年初,索尼将笔记本生产线迁到了与苏州相距不到50公里的无锡。现在索尼在上海有索广承担生产,北京有索鸿进行组装,在无锡新投产了硬盘生产,几乎完全实现了本地化。
稳扎稳打的索尼已经定下了新的目标:今年使在华业务规模达40亿美元;到2008年,使在华业务超过日本本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这自然是“堂堂正正”之局,不过和美系、韩系笔记本厂商相比,多少还是显得有些保守。(新闻稿 勤智慧和提供 2005-09-28)